云麓宫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顶,四周古木参天,景色宜人,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二十三洞真虚福地。长沙市道教协会现亦设于此。明成化十四年(1478)吉简王就 藩长沙时所建。嘉靖年间(1522~1566),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,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。后圮。隆庆年间(1567~1572),在山修道 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,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,前为关帝殿,中为玄武祖师殿,后卫三清殿,名云麓宫。其建筑均石柱铁瓦,古朴典雅,并在宫后增建望湘 亭,供人凭栏远眺。明末及清咸丰初,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。1944年被日机炸毁,1957年重建。
云麓宫内楹联众多,很多出自名家手笔。山门前的门额“云麓道宫”及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上吴獬( xie)所书,“对云绝顶尤为麓,求道安心即是宫”巧妙地把“云麓道宫”四个字工整自然地嵌在联内。其中清人黄道让所题“西南云气来衡岳,日夜江声下洞 庭”气魄宏伟,对仗工整,字迹道劲,素为游人喜爱和吟诵。以前宫门也有一联曰:“古刹出层宵,看岳色平分,江流环绕;名山多胜迹,有少陵写句,北海题 碑。”对联的上联写了云麓宫的宏伟,似乎超出云霄之上,在此可以近看岳麓山色,远眺湘江环流;下联描述云麓宫所在的岳麓山有许多历史胜迹,杜甫在这里留下 了诗句,李邕题撰了著名碑刻。
云麓宫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加修,道宫格局更趋完善,其中三进殿常前殿为关圣殿,中殿祀玄帝,名玄武祖师殿,后殿祀“三清”。云麓宫前有拜岳石,又名飞来石,
石方丈余,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,故名拜岳石。近处古树杈中有钟,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,经风霜雨雪而无锈,道人作息时鸣钟,其声激越清扬,偶听之如同
“归来”之音,故又名“归来钟”。云麓宫内有望湘亭,亭在拜岳石上,是清道光年间修建。凭栏远望,湘江与长沙城区尽收眼底,可以领略“直登云麓三千丈,来
看长沙百万家”的壮阔景色。登阁凭栏远眺,南可望衡山,北可瞻洞庭,俯可视“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”。宫后坪中竖一石碑,高2米,碑正面刻“麓峰巩寺”,碑
阴刻竣工记事。